马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

2016-05-09 10:34:35

来源: 《铜陵学院学报》郑诗琴;编辑:陈皴晨

1.jpg

徐悲鸿画作《奔马图》


从最早岩画到汉代画像石、从唐代韩幹到近代徐悲鸿等,画马题材一直是装饰、审美、意象的表达对象之一。


而有关中国画马题材的研究,一般都是研究其构图、造型、笔墨技法等,对于马在中国画创作题材中的象征意义的研究却并不多。


中国马文化的传承及审美流变


在古代社会中,马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此马文化的传承及审美流变不仅表现在古人的生活应用中,也逐渐渗透在历代的文学著作、民俗文化、文娱活动中等。例如《诗经》中的《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将马的形象作为审美意象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全唐诗》中咏马的诗就有 120 多首,例杜甫诗中的《瘦马行》《病马》等,诗人笔下的马骨瘦清奇,常借马自喻,将病马、瘦马的形象来比喻诗人等待机遇,渴望奔驰沙场,建功立业的情怀与信念。


马文化发展到宋朝,由于宋朝对百姓思想上的控制以及宋人坐轿风气的盛行,文人思想上的禁锢和马的作用减小,因此马在宋词中的审美意象蕴涵着时代的文化气息,是当时文人隐逸思想的反映。如北宋词人柳永的《少年游》中:“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是以古城长安为背景的,将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用来隐喻世人对功名利禄的争逐之情。在宋朝之后的元明清马文化开始逐渐衰退,有关马的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但是马文化还是会随着马在各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表现而随之传承下去。


由于马与人之间的联系,马形象的审美寓意也传承于民俗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图腾、生肖、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等。中国人自古就崇拜龙、马、狼等各种图腾形象,根据各民族的不同信仰而有不同精神内涵。在中国的民间也有很多关于马的历史故事,像塞翁失马、指鹿为马、十二生肖中马等故事传说都是关于马的文化传承。马在十二生肖中的形象是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的精神寓意;而在塞翁失马的历史故事中则是“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有关于马的节日则有云南独具特色的跑马节、蒙古族的马奶节等。


马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画马题材的影响


马在中国绘画里是历代精神风貌、社会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随着马文化的发展,传统中国画马题材越来越多,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在中国画中的形象表现也各不同,如“唐马肥壮,宋马雅致,元马昂扬,清马毕肖”。尤其在汉朝后期,马文化的发展使车马出行成为当时贵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因此车马绘画题材开始出现在以厚葬为风俗的汉朝墓室壁画中。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美术史承前启后的时期,在绘画题材中马的形象表现只是作为画面的背景出现在画作中,直到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鞍马文化的兴盛,鞍马画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象出现。在唐朝初期画马题材多表现为战马,是当时不畏艰险创建王朝的英勇形象的体现;到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繁荣,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画马题材开始转为肥壮为美的阶段,如韩幹的《牧马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到宋代画马的题材、形象表现也更加丰富,由于宋代文人画风的盛行,以李公麟为代表的文人画马形象雅致清瘦,马的形象表现不再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而是画家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


出身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与马文化渊源深厚,画马题材也随之在绘画中盛行。元朝画马名家赵孟頫、任仁发都是元代文人画的复古实践者之一,开拓了画马的新境界,他们的画马题材作品都有浓厚的唐宋气息。元朝以后随着马文化的衰落,马在绘画中的题材表现也渐失以往的盛况,直到清、近代中西绘画技法的融合,画马题材才再次兴盛。中国当代的绘画是百花齐放,在各种画展中也会看到各种画马题材的作品,当代画家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各种画马题材中进行探索。


2.jpg


传统中国画马题材的类型及精神内涵


从中国画马题材发展来看,在历代绘画中有专门的鞍马画分科,以及以画马著称的画家。在以奔马为题材绘画中,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韩幹的《神骏图》、韦偃的《双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等都有表现奔马的形象。例韩干所画的《神骏图》是晋人支盾爱马的故事,画中突出了白马的壮硕形态和英姿勃勃的神采,表现出了马自然的生命状态,反映了画家对自由、对生命的渴望。


这些奔马题材的形象表现反映了马的共同特性,是古人对马的敬仰与崇拜思想的艺术表现,将奔马速度和力量来寓意蓬勃的生命力与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在立马、走马绘画题材的表现中,有韩幹的《照夜白图》、赵山品《调马图》、李公麟《五马图》、赵孟頫的《人骑图》、任仁发的《二马图》等。这些作品中立马、走马的形象表现各不同,有的马仰首嘶鸣、有的马神情昂然、有的马膘肥体壮、有的马神态宁静等。这些立马、走马各种形态、神态的表现,都能体现出画家借马抒情来表达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精神状态。


在群马的绘画题材中画家多表现为饮马、驯马、喂马、浴马等场面。例如韦偃的《百马图》、胡瓌的《卓歇图》、赵雍的《胡人出猎图》、赵孟頫的《浴马图》等。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近百匹黑、白、红、花等各色马,有动有静,马的姿态、神情各异,生动活泼。群马绘画题材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描写,也是各个时代生活风貌与马的精神寓意的真实写照。


马在不同中国画题材中的表现手法及审美意义


中国画马题材与其他绘画题材一样,都是以线条造型,色、墨晕染和空间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对象,但是每位画家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在此期间马的形象多表现为壮硕肥美,追求自然现实中的审美形象,画马题材都是以勾勒填色的工笔画技法为表现方式的。


例画家韩幹的《牧马图》中“描绘了一黑一白两匹马,与以前马造型不同的是,黑马胸、肚、腹的弧线可组成一个大的椭圆形,突出了马肥大的肚子,而不夸大马的臀、胸,这样使马匹显得慵懒,这也正符合盛唐的审美标准。”整幅作品以线条勾勒为主,背景没有任何渲染,突出表现马的精神气势。韩干所画之马充满生机、无拘无束地呈现在自然之中,是对马真性情的描写,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生命状态的审美追求。宋代和唐代相比,鞍马画不再兴盛,文人画马题材开始出现,马的形象多表现为秀丽婉约,画马题材表现手法也不再用较多的形式语言,而是通过简单的线条、墨色来表现对象的形态、体感、动感和空间感。因此,宋朝的画马题材表现的朴素自然、简单恬静,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宁静高雅、清幽自赏的精神上的审美追求。


到元朝鞍马画又开始兴起,鞍马画的表现手法在赵孟頫提倡复古、书画同源的思想下,注重对唐宋的笔墨技法的传承与书法语言的介入,以及个人审美情感在画面中的表现。例赵孟頫的《调良图》画面运用了动静的对比手法,以线条为主来描绘整幅作品。整个画面体现出赵孟頫不强调马的本质特征,而是注重情景的融合以及画面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审美追求。元朝以后鞍马画开始逐渐衰落,直到近代中西融合写意画马表现手法的出现,才使画马题材再次兴起,也使画家的个人审美意象在画面中的情感表现更加强烈。


近代画马名家徐悲鸿则将中国画的水墨大写意手法与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将马的透视、体感等通过水墨表现出其生命的动感与生机,画出了马的精神灵魂,并通过以马喻人法将个人的对国家兴盛与尊严的情感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中国画马艺术以表现马的特征为主,并以突出意象来塑造马的不同形象,将画马艺术纳入到文化范畴,注入画家的生活和情感,强调艺术的审美,从而形成中国画马艺术的意向性特征,也突出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的传统中国画马创作题材强有力的造型能力与笔墨语言,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画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现状,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与层面变化的真实写照。

标签:国画马元素象征意义杜甫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