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拴马桩妙谈

2016-05-28 12:47:16

来源: 申申马术;编辑:陈皴晨

几次领老外去马场时,歪果仁总是突然问我,"为什么你们马房门口总有只猴子?"


我便装作很了解中国文化的样子,翻出肚子里仅有的一些文学常识告诉他们,中国有个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记》里,因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替玉皇大帝养过马,所以有把这种雕像放在马厩前的习惯,当然它的实际用途是为了拴马。


这样短平快的解释我不知道那些个"好奇宝宝"能理解多少,于是决定回家对这个"拴马桩雕猴"一探究竟。


1.jpg


相信去过马场的朋友们经常能在马房门口看见这家伙……


为什么一定是猴子


建造于明清时期这些拴马桩上为什么不雕中国人习称祥瑞的"四灵"(即龙凤麟龟),而唯独或更多的要雕刻猴子呢?


2.jpg


如果要简单的回答也并不难。不就是因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替玉皇大帝养过马吗。不错,吴承恩的《西游记》第四回中确有玉帝传旨"就除(派)他做个弼马温罢"的说道。


但正如明朝学者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所说的"置狙(猴)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这段话的前两句却值得我们留意。《西游记》在明中晚季才问世,而如谢之言,此前在民间即有"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的习俗。玉帝借此以"避马瘟"的谐音"弼马温"开涮于孙悟空,当然是"戏词"了。也难怪孙悟空始之以为荣,继之以愤懑,最后只在御马监干了半个月就拂袖溜之乎也。


好一个"置狙(猴)于马厩,令马不疫"


先后从《格致镜原》、《搜神记》等一类闲杂的类书里寻找线索。后又翻阅《独异志》(唐代李冗撰),发现这则民间传说:


东晋大将军赵固所乘马暴卒,将军悲惋。客至,吏不敢通。郭璞造门,语曰:"余能治此马。"将军遽召见。璞令三十人悉持竹竿,东行三十里,遇丘陵社林,即散击,俄顷擒一兽如猿。持归。至马前,兽以鼻吸马,马起跃如。至今以猕猴置马厩,此其义也。


正是最后两句,给我们透露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唐代这种"以猕猴置马厩"的民俗即印证了这一句"置狙(猴)于马厩,令马不疫"。


3.jpg


PS:日本民俗学家南方熊楠认为,猴群中的猴子有互相捉虱子食用的习惯,将猴子蓄养在马厩中,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习惯,让猴子捕食马匹身上的寄生虫,减少感染疾病的几率。


以雕猴代取之


问题是猴子多栖息在深山老林的高处,狡黠刁钻,养马人要扑捉一只谈何容易。想来养马家无奈,只能图猴画贴马厩或雕猴像于拴马桩上,也是理之所至,势所必然的了。


4.jpg

现如今民俗博物馆中收集的各式各样的拴马桩


不仅吴承恩神来一笔,替玉帝设计的以弼马温开涮孙悟空来之有因,而且"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的民俗,早在唐代已广为流行,均迎刃而解。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不绝于缕的传至明清仿佛是"于兹为盛"。通过民间无名氏工匠的雕刀,益发显得多彩多姿,活灵活现了。

标签:拴马桩弼马温猴子传统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