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岩画三花马

2020-03-22 12:57:38

来源: 内蒙古日报;编辑:郭夏杰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人创作的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内容,其中山羊、三花马的形象较为常见。


乌兰察布岩画之赛忽洞岩画距土牧尔台镇约30公里,岩画中的山羊羊角弯曲、四肢健硕,与阿尔泰山古突厥人“围墙”出土的银器底部山羊形状的符号非常相似,而且众多的山羊岩画如同一个模子刻成,在风格特征上十分相似。此银器为古代突厥贵族所用,带有铭文和记号。


1.jpg

达茂草原三花马岩画复制图


乌兰察布岩画之号半地岩画中有三花马的形象,其背部低凹,腹部大而下垂,呈怀孕状,马颈上的鬃毛剪成三辫为饰。岩画专家在达茂草原也发现了不少三花马岩画,均是公元5世纪前后突厥人的作品。


史料记载,“唐代边地所进良马,由尚乘局在马身印以三花飞凤之字。又崇尚与马剪鬃为饰,剪马鬃为三辫者,称三花马,五辫者称五花马。”将马鬃剪为辫是突厥人的流行习惯,这种装饰手法,至隋唐时,由突厥人传入内地。唐代昭陵六骏均为三花马鬃。在唐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更是屡见不鲜。唐诗中有“马鬃剪三花”“五花马千金裘”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由突厥人引进的三花马,在唐代得到流行。


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16公里丘陵与戈壁交界处,有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古河道,两岸的岩壁上留存着1400多年前突厥人创作的岩画,被称为嘎顺扎德盖岩画。岩画中有行走的人、骑骆驼的人、骑马的人,有羊、野牛、鹿、蛇等动物,还有原始文字、符号标记、人的手足印、图腾和神灵等,着重反映狩猎、游牧、迁徙等内容。


2.jpg

嘎顺扎德盖岩画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游牧于漠北地区的突厥部族借道居延(今额济纳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与西魏合兵破吐谷浑于青海。突厥人途经居延嘎顺扎德盖游牧点时,留下了珍贵的岩画。唐朝初年,在居延地区设置大同城守捉。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大同城设置了安北都护府,以安置突厥部族。


突厥人创作的岩画粗犷朴实,简练概括,生动逼真。一幅幅珍贵的岩画为研究突厥人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标签:突厥岩画三花马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