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马”部字与古代马文化

2016-03-23 11:51:54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陈皴晨

d788d43f8794a4c2fd9a9ea20bf41bd5ac6e39f9.jpg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就记录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而言,足可称之为百科全书。


《说文解字》“马”部字共计115个,重文8个,新附字5个。


细心体味,发现“马”部字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今不揣浅陋,试加以论说。 


一、马政文化


研读《说文》的“驺、马同”诸字,可以了解古代的马政文化。 


驺:《说文》:“驺,广既御也。”桂馥义证:“广既御也者,《玉篇》‘驺,养马人名。’”《左传・成公18年》:“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孔疑达疏:“驺是主驾之官也。” 马同: 《说文》:“马同,牧马苑也。从马同声。《诗》曰:“在马同之野。”段玉裁注:“苑所以养禽兽也。 《景帝纪》:“匈奴入上郡,取苑马。’《武帝纪》:“‘罢苑马”。《百官公聊衷》曰:“大仆,边郡六牧苑令,各三丞属也。’如淳曰:“《汉仪》注:‘大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养马三十万匹。”《地理志》:“北地郡灵州有诃奇苑、号非苑。归德有堵苑,白马苑。郁郅有牧师苑。’师古曰:‘苑谓马牧也。’” 


马是战争的先锋,驾车的良畜,代步的工具。我国历代政府对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就叫做马政。


考古资料显示,距今4千多年的原始遗址中,就有马骨,证明我国在4千多年前就已开始驯化和饲养马了。到商周时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渐趋兴旺,马在人类的生活中更有了重要的位置。历朝历代,对马的牧养、训练等皆有专职机构及官员管理,形成了很有特色的马政文化。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驾苍龙。季春之月,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周礼・夏官》记述周朝马政很是详细。 校人,马质、巫马直至蛮隶、夷隶,层层设官,各司其职,组成一个严密的掌管马政的官署及宫吏体系,足见周朝对马政之重视。更有甚者,统治者亲自主持马政。传说商王相土和王亥都曾亲自驯养马匹。


1956年,陕西眉县出土的一件西周铜驹尊,铭文叙述了周王亲自参加繁殖马匹的“执驹”典礼。《周礼・夏官》:“春祭马祖执驹”,正是记录了这样的史实。我国秦汉以后,历代都很重视马政,有浩输史书为证,毋须赘述。 


二、相马文化 


相马就是观察品评马的优劣。我国相马术十分精妙。相马人才辈出,相马专著也不少。


《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吕氏春秋・观表》:“古之善相马者……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


《诗经・鲁颂・驷》提到依据毛色区别马有16种之多,说明当时对马已有了相当细致的观察,这是相马术的萌芽。后代,相马术日臻完善,相马也成为专业,相者对马的毛色、齿龄、优劣等皆有精当之论。


《说文》中部分马部字对此作了实录。


 1、毛色


《说文》“马”部字中,形容马的毛色的就“骐、骊、马鬼、骝、马段、骓”等20多个,相应地,依据毛色之别,就可以区分出20多种不同的马。


试看《说文》对一些文字的解释。


骐,马青骊文,如博棋也。骊,马深黑色。马鬼,马浅黑色。骝,赤马黑毛尾也。马赤白杂毛。骓,马苍黑杂毛。不同毛色的马各有专字。足见相马术何其精细。


 2、齿龄


马,马一岁也。驹,马二岁也。马八,马八岁也。此类字用来说明马的齿龄。马齿随年龄而变化。所以古代相马特别重视口齿。


相马法中有口齿图,画出马一岁至三十二岁的口齿形状,并配有《三十二岁诀》。从歌诀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马齿与年龄的关系认识得清楚而准确。


3、大小优劣


关于马的大小优劣,《说文》亦各有专字。骥,千里马也。孙阳所相者。骏,马之良材才者。骁,良马也。 马余,北野之良马。相马法有《良马三十二相图》,其中对良马的体形、毛色、五官等方面的特点描述颇详。《宝金篇》《宝金歌》等相马文献也对马的优劣及其形体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皆可证古代相马术的精细与完善。


《说文》中有些字是表明马的大小的。如骄,马高六尺为骄。


王氏曰:“大小异名,使各从其类,以待乘颁及以为种。”郑锷曰:“八尺绝高矣,出乎其类,追奔电,逐遗风,一去千里,故以龙名之。七尺以上亦异乎其类矣,不谓之马而谓之马来,意其由种而生,既高且大,有所自来矣,岂种马之子孙乎?”


 4、牝牡


《说文》:“骘,牡马也。驵,牡马也。马乘,牛害马也。马性刚烈,牡马更野,阉割之后,会变得驯顺,便于役使。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阉割动物之术。


《周礼・夏官》:“夏祭先牧,颁马攻特。“攻将”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阉割公马。秦汉时期,战争需要大批合乎条件的军马,马的阉割术更加成熟,也更加盛行了。


 三、驭马文化


马力气大,耐力好,速度快,成为人类首选畜力。要很好地利用马,就得掌握驭马技术,马部字记录了古时的驭马文化。


1、马车


马在古代首先用于战争,有《说文》对“马”字的解说为证。“马,怒也,武也。”怒,说明马性刚烈,奔跑迅速,适于参加双方激烈对抗的战争。武,表示征伐用武的行动。古时战争多 为车战,《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车征”,表现了车战之况。


《说文》“马介、 马口”等字,记录了古时车战的情形。马介,系马尾也。《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有学者认为,“介”即后来 的“马介,“不介马”即不把马尾捆束起来,《说文》:“纷,马尾韬也。”即装马尾的套子。看来古人确有捆束马尾的做法。马尾性敏感,战场上马进退无常,尾巴被拉扯在所难免,影响战斗力,套上马尾则可免其后顾之忧。“马介”字显示了对已方战马的保护。马口绊马也。段注:“口,象绊之形。” 


字正是战斗中用绳索绊倒敌马的真实写照。


《说文》“驾、骈、骖、驷、马非、驸”等字,反映了车马驾之法。驾,马在轭中,从马加声。言以车加于马。《礼记・曲礼》:“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驷,一乘也。先秦时马车独车舟,一般一车套四马,所以把驾四马的车或一车所驾的四马称为“驷”。《正字通・马部》:“驷,驷者,一乘四马,两服两骖是也。《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并”象二人并立,二马并谓之骈,犹二人并立谓之并。骈就是一车驾二马。《尚书・大传》:“命于其君,然后得乘饰车骈马。”骖,驾三马也。古人以参为三,骖之声义皆源于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诗・干方尾》疏引王肃云:“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盖以一马非谓之骖。”《诗・小雅・采菽》:“载骖载驷,君子所届。”“骖”又指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驾在车辕两旁的马又称为”“马非”。 马非: 骖,旁马。段注校为:“马非,骖也,旁马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马非之言非也。非者,韦 也。旁两马分居左右,各在一偏,故谓之马非也。马之在两旁者谓之马非,犹牛之两壁耕者谓之辈耳。推之门扇为扉,谓两扇相对而立也;履属为尸非,谓两履分在左右也,义俱近矣。同从非声。皆从得义。”“骖”与“马非”同指驾车在辕两旁的马,如果需要分辩的话,“骖”特指服马左边的马,“马 非”指服马右边的马, 故有左骖右马非之称。“驸”也指驾在辕外的马,或指驾副车的马。桂馥《说 文义正》:“副马也者,《后汉书・鲁恭传》‘赐驸马从驾’注云:“驸,副也,非正所乘皆为副。通过《说文》上述诸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系驾法中马与车的组合方式”“驷、骖、骈”等字,确如一幅幅车驾图,展现在我们眼前。 


2、乘骑


《说文》中“骑、蓦、马支、马台”等字,表现了当时骑乘之况。蓦,上马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蓦六马交,追风生。”李周翰注:“蓦,骑也。”骑,跨马也。段注:“两脾跨马谓之骑,因之人在马上谓之骑。”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马支,马疆也。骀,马衔脱也。为保证骑马安全,古人设计出许多乘骑器具,如鞍、辔、羁等。马支、马台二字,正是反映驭马工具的。马缰用来牵马。衔为勒马口具,是横在马口里的金属小棒。衔,从金从行。从金,表明马衔是金属制成;从行,表明马衔的作用是催马前行。 


3、马的脾性及行为


马皆,马和也。《广韵・皆韵》:“马皆,马性和也。”


《韩非子・五蠹》:“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骧,马之低仰也。驻,马立也。马皮马我,马摇头也。这些字都是表现马的脾性及行为的。为了更好地驭马,必须了解马的脾性行为。某种意义上说,了解马的脾性是御马的前提条件。


 4、马速


据笔者统计,《说文》中反映马的速度的字有20多个,例如,笃,马行顿迟。骤,马疾步也。驱,马驰也。驰,大驱也。有如此之多的字描述马速的快慢,说明当时人们驭马技术已十分纯熟,可以据需要随心所欲地控制马速的快与慢。 


四、驿传文化


《说文》中的“驿、马日二字,反映了古时的驿传制度。驿,置骑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即《孟子》之置邮,所谓遽也。马日为传车,驿为马骑。“驿”本指驿马,又指驿站、驿路,这一意义至今仍保留在一些地名中,如陕北就有肖官驿、甘谷驿等地名。马日,驿传也。本指古代驿站专用之车。马日是车而字从“马”取意,正说明古代车马连言,有车则必有马,从古文字资料来看,甲骨文中已有“传”字,说明商代已有了传车。


总括而言,秦以前的通信,有车传、马传、还有步传。秦汉时通信机构主要有“亭”、“驿”、“邮”、“传”四种形式。隋唐时,在道路上普遍设立“驿”“馆”。“驿”兼有通信机构和官方招持所的双重功能,所以又称为“馆驿”或“驿亭”。宋代设立“递”与“驿”两种组织,负责传递公文及接待过往使节。元代蒙语把管理驿站的人叫“站赤”,“站”本是蒙语译音,元代把“站赤”译为“驿传”,“驿站”,于是约定俗成,流传至今。据《光绪会典》卷五十一记载,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量其途之冲僻而置焉。


这六种组织形式统称为邮驿。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驿站日趋衰落。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结束了延续三千多年的邮驿制度。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仅就《说文》150多个“马”部字挖掘,即可了解秦汉以前先民生活的丰富内容。


据笔者统计,《汉语大字典》收马部字达600多个,若综括而研究之,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标签:文化说文解字马政驿站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原创作者劳动成果,就本网站稿件一事作如下声明: 一、本网站标明转载文章的出处,并保留转载文章在原刊载媒体上的署名形式和版权声明(如有),但本网站对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属和权利瑕疵情况不承担核实责任。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二、如有文章转载自国内外公开媒体报道,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不对其中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转载本网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损失,本网站均不承担责任。如因使用本网站资料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者应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三、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声明的约束。 四、本免责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站联系。